我与谢小60年:课程与团队,从两个角度读谢小
(作者系重庆市教科院初教所副所长,小语教研员,重庆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委会理事长)
好喜欢谢小这样的校庆方式。过往的岁月里有难忘的故事,学校的故事里有教育的真理。
我有记日记的习惯,这个习惯从初中就开始,爸爸帮我养成的,到现在,已经成了调理身心不可或缺的方式。
谢小的60年里,我与她最隆重的交集发生在2015年。那一年的12月8-13日,全国小学语文有两个盛会要召开,一是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及学术论文评选会议,此会汇集每个省的省级教研员;二是第14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此会汇集两岸四地众多专家及教师,经过理事长陈先云主任亲自考察,谢小成为承办单位。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庞杂而琐碎的会务筹备工作渐次展开,我也就因此领略了谢小团队做事的风格。
2015年12月13日,会毕,我在日记本上留下了洋洋千言,以下摘自日记——
感恩谢小这个“铁娘子”团队。从以“团队”著称的巴蜀走进教科院,最失落的是没了团队,跟谢小的这次合作终于让我从这种失落中走出来,我也突然明白,其实我有了更多的团队,每一次的教研工作会,每一个具体的工作项目,每一件计划中或者突发的工作任务背后都有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团队在支撑着,我也因此而汲取到更多新鲜而多元的优秀质素。
不知道在这以前有没有人将谢小的团队冠之以“铁娘子”,他们工作的高强度、高效率、高品质让这词不断从脑子里自动弹出来。敢像谢小那样做课改是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的,选择这样的方式就意味着彻底地打破与放弃,放弃业已习惯的常规,打破刻在骨子里的条条框框,他们平常的工作就已经变成了常态的不平常,这样的强度不亲历应该很难想象。就在这样强度的工作面前他们还不断交出一张张漂亮的答卷,全国教育家成长联盟第一次会议,重庆市小学卓越课堂现场会……
严格地说,本次会议的全面启动是12月2日开始的,12月8日,全国小语会理事会就开始报到。在这期间,我到谢小会议现场只有一次,更多是电话沟通,QQ联系,微信留言,让我感动的是,从副校长到中干主任到刚工作两年不到的年轻老师都有惊人一致的作风:凡留言必有回复,凡问题必有跟进,而且永远都是积极的正面的心态,我不止一次感慨,要怎样才能带出这样一支队伍,其实到现在也没完全明白。
自诩见过些世面也很追求完美的我也会被她们惊着:杨书记说最早的代表7点05分就来了,在啃韭菜饼,她们委婉地请老师出去吃完再进来,说会场不应该有异味;接近千人的午餐全部自助,他们不愿意用“将就”这个标准,或者说,他们的字典里就没有这个词;偌大的会场只要一开始就关闭主要通道,尽管幕后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引导……“铁娘子”作风不是一日铸成,跟这样的团队深度合作,除了放心,更多是佩服。秘书长郑宇老师在省教研员群里说“小语办会有了标杆”是对他们付出的极大认可。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要义,那些细节里藏着不就是这样的真谛吗?今年带队参加在台湾举行的第16届两岸四地研讨会,我们要承担大会全程实录及会议综述,年轻的陈瑜助理带着更年轻的谢小老师高品质保障了11个文件的及时录入整理,他们每人带着电脑,据说都是深夜出品。这次出行还见到了施立,听说她已经是谢小的语文学科大组长,很瘦小很不起眼的一个老师,给我印象却很深。2015年的上半年我带一个国培班到学校,请学校安排个老师给我们讲讲语文学科改革,施立就是那个讲者。记得很清楚她是带着移动硬盘来的,讲的全是她的亲历,老师们问到哪个问题她就在硬盘里找出相应的文件真诚回应,让我真切感受到谢小课改的价值:老师们完成了从被动教书转身成为课程的规划者研发者与执行者的转变,这是多么深刻的变化。记得当时我问她,你在学校做什么岗位,她说就是普通老师。
课程与团队,这是任何一所学校推进改革都绕不开的关键节点,谢小的小故事带给我们大启迪,大力量。
曾经分享: